
HASHKFK
BETHASH官方网站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我一直认为去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的低迷是有一定偶然性的,主要是暑期档、国庆档等几个重要的档期,原本市场寄予厚望的几部电影“踩空”了,没有达到预期的拉动30亿-40亿票房的效果。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这几年我们的创作方向上走了弯路,过于注重“垂类”:女性、二次元、偶像……追求“精准的用户画像”,过于圈层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有很强的排他性,而为了刺激特有圈层尽量多地贡献票房,就必须在小众、边缘的表达上保持话题度和冲击力,也就导致电影会变得更加极端,这就更加把圈层之外的人排斥在票房之外。
我们回想一下,第一部最好看的是什么?是李雪健、费翔的戏份,再加上一些黄渤的戏。还有大家没见过的外国人演的妲己,以及一群摆脱白瘦幼形象、散发雄性力量感的年轻男演员,这几个点加在一起让第一部广受好评。但到了第二部,这几个点几乎全部没有了:李雪健没有了,费翔的戏很少,妲己变得容颜憔悴,那群非白瘦幼的男生只剩下一个,整个故事只能押宝在男女主角谈恋爱的主线上,你会发现靠这两位演员有点吃力——女生是完全的新人,男的刚红了两年,现在看来表演上还撑不起来。演邓婵玉的女演员撑住了,这次算是个加分项。
乌尔善是一个从小在海淀区长大的大院子弟,红二代。一听口音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。他会说蒙语吗?可能顶多就那么几句。他的文化底色也是典型的北京土著,聊的都是崔健之类的话题。在我和他的接触中,没有感觉到他的任何“民族情绪”,也没听他发表过任何关于中华民族或汉族的偏见和不满,感觉他就是一个北京人。所以我觉得对于乌尔善是“蒙独”的种种指责,有的是过度解读,有的可能是境外势力的挑拨,乐见这种民族矛盾和民族裂痕。
我自己亲身经历过很多网络上关于少数民族与文化界的“阴谋论”说法,比如很多人认为曾经荧幕上“辫子戏”盛行是因为“满族人控制了文艺界”。有一次我写一个剧本,放在哪个朝代都行,他们让我写清朝,我就说:“别再写清朝的戏了,清朝的戏太多了!”结果制片人告诉我:“你得写清朝,因为东南亚市场只要清朝的戏”。当年东南亚是重要的外销市场,东南亚市场习惯了清朝背景的古装剧,“辫子戏”一度泛滥更多的是市场行为。后来我们的国内市场做大了,东南亚、港台地区的市场只是一个零头了,这时候就可以不管他们爱看什么了,我们内地观众爱看什么就拍什么。
汪海林:2025春节档产生的影响,一方面是作为终端的影城可以缓过来,很多银幕可以保住。我们之所以有那么高的票房,是因为有8万块银幕,这次春节档的好成绩会使相当一部分银幕保存下来,电影市场就有再度繁荣的可能性。另一方面,电影市场的回暖会导致大量资金回流,好的创作团队、制作公司可以投入接下来的创作中,投资的信息也会极大增强,改善之前的融资困难。院线保住了,投资的信心保住了,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,包括这次春节档表现不太好的电影公司。